
我們將疝氣局部結構簡化為火山爆發的結構,旁邊是被撐開的肌肉,在其中旁邊是疝氣帶,腹腔從中間凸起、「爆發」。該怎麼處置呢?首先是將腹腔內容物拉回去,或是推回去,再把疝氣帶消除、推回去,這是一定的步驟。
再來是腹壁如何重建?手術的方法就會有所不同。主要分為兩大類:
疝氣手術第一類:前開口,即腹股溝前切口開進去。
疝氣手術第二類:微創手術
即是利用內視鏡進行單孔、雙孔、三孔的手術,簡稱為TAPP或TEP,此手術需全身麻醉,即病人手術時必須插管、依賴機器呼吸輔助。
在腹部打洞,一樣做深度濔平,但因為採用內視鏡無法使用3D立體重建, 因此只能在腹腔前側鋪網(膜),再撤出內視鏡,操作需要依賴人工網膜,貼在腹股溝結構時必須將網釘在重要的支撐點。依賴網膜及支撐點的力學結構撐住,類似橋樑依賴橋墩撐住。但受限於此,肌肉缺乏立體空間,在身體運動、肌肉整合,亦即此處肌肉缺損、無法與腹壁整體運動。因其復發率達3至7%,病人手術需全身麻醉,適用者受限,例如年輕的運動員、兩邊疝氣,需在術後立即上場者適用。
- 深度彌平(PPP)
- 內視鏡的3D立體重建
首先運用內視鏡深入,利用氣球擴張,再以內視鏡做深度彌平,內視鏡角度不會受限,比傳統手術可深入的空間、寬度更大。病人站立時,可知其內部已被整平、不會再感到凸起物,我們以專利器械,有角度的器械更靈活,完成立體重建,因此僅需要非常小的傷口。
新創的「新式微創疝氣手術法」
至加拿大學習採用七十年歷史的疝氣手術方法,我們發現疝氣手術不僅是單純的修補,而是重建的概念。
以下介紹標準的組織修復兩大原則,深度彌平及3D立體重建。可大幅減少復發率發生。
原則一:深度彌平
病人平躺時,疝氣在腹股溝凸起,放大來看就像是火山爆發的凸起。腸子從火山口出來,傳統手術把兩邊肌肉縫合,沒有將深部彌平,就像是火山的山腰,內部有凸起物,所以病人在用力時,會感覺其中仍有撞擊感。如果復發,也會從深部處復發,很重要的原則就是,該處深部彌平,連凸起山腰也要整平,才進行腹壁重建。這就是所謂深部彌平(PPP)原則。
達到PPP原則,傳統需要將肌肉翻開縫合,傷口可能要12至15公分,如今我們已經可用內視鏡擴張器、氣球等協助達到深度彌平。
原則二 :3D立體重建
重要原則是重建。是需要兩邊縫合、或交叉縫合,這是所謂3D立體重建。
新創的「新式微創疝氣手術法」有此兩原則,但不需要12-15公分,男生僅需3公分、女生2公分。這要如何進行?
傳統手術需大切口,將肌肉完整翻開,完成深度彌平。新手術則僅用內視鏡以3公分切口進入,擴張後完成整平,在深度彌平後,利用有角度的、新研發的專利器械,在一個類似「小瓶子內」的有限空間,完成3D立體重建,可以將復發率降低至0.5%,目前已完成超過2000例,復發率低於0.2%。
疝氣手術可能的併發症
手術的風險、可能併發症是醫病溝通重要的一環。每個人可能都不一樣,如何進行治療、可能面對風險因人而異,醫師需的經驗、使用的方法、手術過程及病人個人體質、結構,皆有相關。以下是可能風險。
疝氣手術併發症:疼痛 ~肌肉張力疼痛或神經痛
在疝氣手術併發症,疼痛不嚴重,但令人苦惱,又分為兩種疼痛:肌肉張力疼痛或神經痛。
肌肉張力疼痛,傳統手術、兩邊縫合,因為是半身或全身麻醉時,肌肉呈鬆弛,醫師縫合時肌肉是鬆鬆的,但麻醉退去,肌肉恢復張力可能產生很大的拉扯感,因為肌肉繃緊而產生疼痛。傳統手術約有2%-10%會有肌肉張力疼痛。
人工網膜,就必須注意不得縫太緊,以免造成術後肌肉張力疼痛。因此又有一名詞為「無張力」,手術縫合不要縫太緊,貼靠人工網膜的方式彌補缺損。但主要關鍵來自於麻醉方法,肌肉鬆弛時,醫師拿捏縫合較難控制。
神經痛,則可能是手術影響神經,或網膜沾粘、拉扯,病人感覺是抽痛、慢性疼痛,約有1%發生率, 新創的「新式微創疝氣手術法」,因為是局部麻醉,所以肌肉張力在正常狀態,因此我們可將發生率降低為0.1%。並以特殊方法避免神經痛,發生率僅0.05%,即便是極低機率發生,我們仍有解決方案,可與醫師仔細溝通了解。
疝氣手術併發症:皮膚麻木感
手術一定要經過身體切口,可能造成皮膚麻木感,傳統手術從6-8公分,甚至12公分這麼大,因為皮膚體表神經被切到,麻木感發生率約有10-15%,通常會慢慢恢復,恢復時間從幾週、幾個月到幾年。微創手術(打洞的),幾乎不太會出現皮膚麻木感。
新創的「新式微創疝氣手術法」,男性約3公分、女性2公分切口,男性發生率約5%,女性幾乎沒有,且多會恢復,不需擔心。
疝氣手術併發症:傷及膀胱(需修補膀胱)、腸子(阻塞、沾粘或破裂)
傳統手術發生率分別為0.5%及0.7%,在「新式微創疝氣手術法」則是幾乎沒有發生。這是我們手術中應注意的。
疝氣手術併發症:出血(需再進手術室)
可能是腹部、內部出血,輸精管或陰囊的出血,通例約1.3%,「新式微創疝氣手術法」則約0.05%,這必須再進手術室確認出血原因,並治療。
疝氣手術併發症:傷口發炎
傷口引起的感染、發炎,一般手術是2%,「新式微創疝氣手術法」是0%。
因為微創手術的成熟,傷口小、所以發生比率低。偶爾遇到癒合較慢,也可處理。
疝氣手術併發症:睪丸缺血、萎縮以及精索扭轉或斷裂
傳統手術發生率約1.8,「新式微創疝氣手術法」0.1%,可能是疝氣帶、疝氣壓迫在精索,產生沾粘,必須撥開可能會影響睪丸血流。睪丸血流正常有三組,可被破壞掉,也可能是先天上三組血流較弱、或僅有一、兩組。也有可能在術後才逐漸萎縮
精索扭轉或斷裂在一般手術發生率約0.3%,「新式微創疝氣手術法」則是無。
疝氣手術併發症:疝氣復發
所有方法綜合起來是1-10%,「新式微創疝氣手術法」則是0.2%。
疝氣手術併發症:陰囊積水
一般手術室0.5%,「新式微創疝氣手術法」則是0.01%。不用擔心,往往會慢慢吸收掉,極少例需要再次手術。
與麻醉相關的疝氣手術可能併發症:
全身性麻醉的病人依賴呼吸機來呼吸,可能會有某些併發症。
部分有潛在疾病者,因麻醉手術後發生,例如偶發性全身疾病、腦中風、心臟病,在通例文獻中約佔0.2%,「新式微創疝氣手術法」則沒有發生。
其他麻醉相關風險,尤其是半身(脊椎)麻醉如過敏、休克、慢性的頭痛、腰痛、生命危險,目前僅有個案報告,並無統計資料。
疝氣病人不少是高齡男性,麻醉風險更顯重要、需要注意。台北疝氣手術中心周圍團隊包括心臟科、胸腔科、麻醉科、新陳代謝科,有必要時,醫師會會診其他科別醫師,例如心臟功能檢查等,評估、調整後才進行手術。
疝氣手術的準備及過程
準備:
1. 手術前會診:
病人個別狀況、特殊疾病例如心臟病、糖尿病與專科醫師會診。診療後了解病患準備,若有需要再與麻醉科醫師會診。
2. 手術前用藥:(視個別情況給予預防用藥)
年紀大男性,使用攝護腺用藥預防,以利術後尿液暢通,以免攝護腺肥大細菌因尿液回流輸精管、睪丸感染發炎。
手術前口服預防性抗生素,預防尿道感染>
手術前一天、當天,抑制胃酸用藥。因為手術平躺,胃食道逆流患者可能胃酸逆流、造成食道傷害。
長期便秘病患,服用便秘用藥、建議多食高纖蔬果,避免術後便秘。
經常性咳嗽者,給予咳嗽用藥,或會診胸腔科、耳鼻喉科,避免術後咳嗽、打噴嚏引發傷口疼痛。
3. 手術前清潔:
例如腹股溝疝氣,手術側要特別刷子刷洗,相關細節護理師門診衛教。
過程:
1. 入院:入院手續
2. 進入手術室:
3. 麻醉科準備
4. 手術
5. 恢復室
6. 術後進食
手術室進出時間約兩小時,進去麻醉科醫師靜脈針劑,準備刷洗消毒約半小時。手術時間約半小時,恢復約半小時到一小時,注意事項病人可進一步藉由護理師衛教說明得知。
疝氣手術後的注意事項:
1. 手術切口照護:
暫時不能碰水(約一週、拆線前),手術美容線在皮下縫、加上醫用美容膠固定傷口,傷口癒合最好,但不可碰水。
2. 回診:
疝氣手術回診重要、術後恢復重要,應與醫師配合。
約在術後一週、一個月、半年、一年回診評估,醫師將告知注意事項,了解個別病人狀況。在看病人個別狀況評估是否需再每年回診。
3. 運動、用力:
通常手術當天即可下床、爬樓梯,隔天可騎車、駕車,當天因有手術用鎮定劑,可能影響駕駛車輛判斷力,不應自駕。跑步或超過10公斤重物,應再三週後。出國、搭機沒有影響,行李最好在10公斤內。重量訓練等運動,最好在三個月之後慢慢開始。仰臥起坐、伏地挺身等影響腹直肌的訓練,應該在半年之後才開始。
4. 保健事項:
手術後要特別注意,避免感冒,術後兩週若有打噴嚏、咳嗽,容易造成傷口震動,對手術結果影響、容易引起復發。
術後減少便秘,用力影響傷口。攝護腺肥大者應調整用藥、幫助排尿,減少腹部用力,幫助結構恢復。
術前使用抗凝血劑,通常術後隔天可再服用,請與醫師溝通商量。
術後一個月最好減少吸菸。應多喝水、不要久坐影響循環,上廁所注意局部清潔,將馬桶蓋起來再衝水,減少飛揚細菌影響。
歡迎隨時聯繫,了解所有相關資訊。
林鼎淯醫師小檔案

林鼎淯 醫師
資歷:
美國專利:「新式微創疝氣手術」發明人
資深疝氣外科專門醫師累計超過20,000例疝氣手術經驗。
外科專科醫師
泌尿外科專科醫師
台北榮總泌尿外科主治醫師
美國紐約Albany Medical Center研究員
國立陽明大學 講師